人到底想要什么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人总是不知道自己具体要什么,这是因为人们要的其实是超出期望的惊喜。
就好像你很想要某餐厅的某名菜——尽管你没有吃过,或者你想要某名设计师给你做的设计——你们事实上都不知道会做出什么。That’s what you want.——超出你想象上限的东西。你和某人在一起,然后你很开心——以你从未梦想的方式,然后再在一起,再次超出上一次重构过的梦想。然后再在一起,再次超过。然后你就不再关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了,你更关心的是他有什么。如同等待一名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你会告诉他你想要一部拍成什么样的片子然后要他拍给你看吗?恰恰相反——真的这么做出来的东西你不屑一顾。
你能向人提供那样的体验的话,你不会考虑“谁会要我”或者“我能给出什么”这个问题。你要考虑的就只剩下“什么是爱”了。也不会考虑“你要什么”,人是恒久孤独和恒久饥渴的。这样的东西只要不危害安全,没人不想要——甚至就是危害安全,只要不致命,也是人人想要。甚至就是危害安全,而且致命,只要【现在还不致命】,也仍然是人人想要。【超出想象的美好】,美好两个字甚至可以去掉。
为什么“初恋最美”?因为初恋几乎毫无疑问会超出想象的美好。第二次恋爱,你的想象已经重构了。你经世越久,就对人越是失望。因为你的想象被不断的重构,什么都不构成惊奇了。
那个特别的人的特质在于——他的这种超出想象的美好不是一种制成品,好见人就兜售一番,而是一种半成品,只有你在身边,他才能制成。犹如一位名家只有对着观众才能唱出最后的版本——与那个反复练习的【不同】的版本,一个自己也没有预料和体会过的版本。因此你作为一个特别的观众,同样是他生出超出期望的美好所不能缺少的部分。
若不是你的存在和观看,他也不知道自己能有如此的美好。他同样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他已经站在人类想象的边缘,然后他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于是他也超出了你的想象。你跟他站在一起,于是你也超出了其他人的想象。人们不但不能想象那惊鸿一唱本身是什么样,同样不能想象【听到那惊鸿一唱】是什么样,你们同时超出了“人类的共同知识领域”。【人想要这个】——到达无人到达的地方,这是一种自由的证明。
人人想要的都是这个,只有在对这个绝望之后,人们才会转向需要安全。实际上“想要安全”,部分的正是想要【等到“那个”的机会】。这是一种挣扎——“那个”总是优先的,但是那个很难得,于是在这个前提下,我要安全,要富足,要XXXXXXX,直到等到“那个”出现。
有的人为了消除这种内在的挣扎,于是对自己说我要的【就是】安全富足,我要“脚踏实地”。他们也对人们这么说,而且是一向的,长期的这么说,这构成了一种“公共舆论”。就是你们看到的那个版本——“我要的是可靠、不花心,其他的普普通通也无所谓”——直到【那个】到来,到达指尖范围之内。为什么“那个”如此无法抗拒?因为“那个”正是【生机】本身。
人的生命是有丰度的,这个是用人的可能性来衡量的。因此人必然受到【更大的可能性】的诱惑,更何况“那个”是【超出想象的美好】,那事实上是在暗示【无限的】可能性,超出你衡量能力的可能性。你在追求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和你追求生命的长度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要想抗拒“那个”的诱惑,你要靠【死志】——death wish。持续一生的固定亲密关系,靠的【生于此,亦死于此】的志愿,唯有【死志】才能抵抗那种【生欲】。为什么人人都在等“感觉”才去爱?因为人人都在等一个足以寄托死志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那个”。你想要超出想象的美好,你想要这终极的自由的证明,就是这样。
所以你想要一个不断给你带来超出想象的美好的人,不管这到底是多么奢侈的愿望,你就是不能停止想要这个。你就会说,我遇上了足够让我努力奉献一生的人。
这是个事实,你要思考的不是“这个想法是多么不对/不现实”啊。因为那么想没什么用。你是人类,你想活着,你【必然】想要那个,这是没得改变的。随你说它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那对“你想要那个”这个命题没有影响,所以你不如另作别的考虑。怎么能得到?得不到怎么办?以为得不到,结果又得到了怎么办?以为得到了,结果不久就停止了,怎么办?那些才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宣称“我才不想要那个”。凡是如此宣称的人,皆处在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等于一个活着而且不想死的人宣称“我才不想活着”。
问题在于:人们想要东西,未必是对人们的长久安全和幸福有好处的东西。如何去控制自己,避免自己在巨大幸福的可能性面前违背健康的原则,避免自己做出疯狂的、毁灭性的举动,避免自己被自己的欲望毁灭,如何学习采用健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如何理解健康的方式所能追求到的极限,如何说服自己止步于健康方式所能追求的极限,这才是爱最大的功课。
整理:四季 定稿:剑寒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