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伪
即使不是在爱情中,即使是一般的人际交往,“虚伪问题”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虚伪问题的基本形式是:“我不知道他是真心还是假意……”,或者“我觉得他好假……”。这个问题,不用说,是非常致命的。一旦觉得对方虚伪,那么对方所说的那三个字就完全不再可信,你的爱也会失去重大的动力源,所以这个问题不得不严谨的考虑清楚。
首先,【什么是虚伪?】
我们最常见到的会导致人们被指责“虚伪”的案例,常常如:坐怀不乱的男人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坐怀不乱,一定是很虚伪;或者“不贪心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他没贪污,他很虚伪”;或者“遇到这种事,人人都会骂人,他没骂,所以他很虚伪”……这种判定法的影响,不用说,【根深蒂固】。这种判定法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在心中存有一个“理想真性情人”的模型,凡是不符合这个模型的表现,就被识别为虚伪的证据。
这个模型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一个【肉欲的人】,这个模型人贪婪、自私、多疑、阴险、狡诈、有同情心、明哲保身、中庸……我们的典籍中有大量的这位理想人的描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性本恶”、“饮食男女”、“无毒不丈夫”(虽然这句是误传,不过误传恰好体现了人们的想法),你不符合这个模型,你必定是虚伪的。即使你的行为是美德的典范也罢,你也是虚伪的。于是你说那三个字,一定是不可信的。
按照这个判断法,人们往往要遇到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真人不可爱】。你遇到了一个完全符合这个模型的“真性情人”,但是他却往往令你无法忍受,因为这个模型描述的,实在不是一个良人,发现了吗?它造成了一个永久的纠结:坏人很坏,但是“真实”;好人很好,但是“虚伪”。当有人对你温柔体贴,自我克制,负重以爱,你反而觉得他不真实;有人对你呼来喝去,不爽就骂,不合则打,你反而觉得他真实。如果是这样,那么“寻找真爱”岂不是一种自戕?
认同这个“虚伪判定法”的直接逻辑后果,就是你的真爱会带有血色。注意:我没说这个方法不能成立,我只是说,认同这个方法成立,会给你带来这种纠结——你无法承受“太幸福”的被爱,一旦美好得超过你的想象,你就想转身逃跑,这是一种多么深的诅咒……“你不可能有那么好,世上没有这么好的人”、“你真虚伪”——一箭穿心。你也许觉得这很夸张,但是如果你认同上面那个虚伪判定法,那么这个结果就是上了引信的炸弹,只是在等待条件触发罢了。
举例来说,女人劈腿了,男人因为深爱,装作不知道,女人知道了这个“装”,她就很可能觉得“虚伪”。“世界上不可能有能忍受这个的男人”,“所以你很虚伪”,看见了吗?她的逻辑,就是那个“理想人虚伪判断法”。这一方法的根本问题在于:爱人,恰恰不是那个理想人。按照那个理想人,去套爱人,你几乎只会得到一种结果,就是深爱你的人是虚伪的——他被伤害了,却不生你的气;被你欺骗了,却不责怪你;被你辜负了,却不对你失望;被你抛弃了,却仍然祝福,他【完完全全的不正常】,而你却要因此抛弃他。你手持这样的标准,还如何寻找爱你的人呢?u r unloveable.也就是说,持有“理想人虚伪判定法”,即是自绝于爱。如果你认定坐怀不乱的人就是虚伪的,那么你已经离于爱的可能;如果你认定能贪不贪的人是虚伪的,你已经离于爱得可能。
你要回避这个诅咒,你【必须】改换别的判定法——【必须】;【内心有贪婪的欲望而能自我克制】,必须要排除到你的“虚伪”的概念之外——【必须】;【存天理,灭人欲】,必须被排除到你的“虚伪”的概念之外——【必须】。
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理想人虚伪判定法”已经随着周围人不自觉地使用,被深深地刻在你的意识深处了。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这种本能的感受:唱高调的人必定是虚伪的、“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必定是虚伪的”,就算你不说出来,你心里这个“膝跳反应”几乎是难以避免的。铜山东崩,洛钟西应,那么,每次产生虚伪感的时候,你都要警惕。当你感到对方虚伪的时候,你都要默默的检查自己是不是在不自觉地用了“理想人判定法”,【为了你自己好】。
那么,什么才是虚伪呢?虚伪,是真诚的背面。
既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理想人的反应”当做“真实反应”,那么,什么样的反应我们可以当做是“真实反应”?【自在的反应,即为真实的反应】。自在,就是未受威胁的状态,未受强迫或者未面对被强迫的风险的状态。如“背后”、“私下”、“暗地”;比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比如“酒后”;比如“梦讫”……一个人在自由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反应,可以认定为真实的反应,受威胁程度越小,这个反应越真实。如果他在当事人面前如此,在当事人背后也如此,那么无论他的选择如何看起来高尚得难以置信,那也是真的高尚,那就是【真实的】。不能以“高尚的可置信度”来判断真实性,要以“自由的受威胁度”来判断真实性。在完全自由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一切反应,都是真实的。
那么,这里我们和【爱是服从的志愿】接上了,【爱是服从的志愿】有另一个表述方式,即【爱是增进自由】,服从,本身就是【增进自由的根本方式】。那么,如果你完全奉行【爱是服从的志愿】,你就自动的【最大化了对方的自由】。因为【自由具有不可兑换性】,所以【增进自由】本身就意味着【不减损对方已有的自由,然后通过服从增加她的自由】。也就是说,你如果切实的奉行不误,对方如果确信无疑,那么对方在你面前和在你背后,这两个状态的自由程度是相近的,甚至是一样的。于是,【对方的一切反应,都可以当做是真实的】,你可以免于猜测,你可以轻松地做到【不解读】。记得吗?【爱是不解读对方的意思】。
换句话说,如果你害怕对方虚伪,与其去根据理想人模型进行猜测和妄断,不如不要威胁对方自由表达的勇气。不要让对方觉得你不能承受真相;不要因为对方呈现任何真相而惩罚对方;不要因为对方说“我对你没感觉”而表现受伤;不要因为对方说“其实我对你不是爱”而表现愤怒。【不减损对方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你没有虚伪的必要,因此你一定是真实的】。keep it real.
线程讲述的部分完了,有问题可以问。
谈话者A:怎样保证对方觉得你给予了他自由不虚伪呢?万一他觉得你做出这个姿态不是真的呢?
你自己觉得是真的吗?你自己怎么知道是不是真的?
谈话者A:额,我觉得是真的,但是不知对方是否相信我的真。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真的?
谈话者A:额,就是我真的可以接受对方真实的反应。
你凭什么这么说?
谈话者A:靠设想吧……
这个,其实我之前有说过,靠【如常】。举个例子来说:你本来约她看电影,那么,你不要拉长脸,然后她说了她自己也觉得会让你不高兴的话——她是鼓足勇气才说的,不要取消计划。
谈话者A:除非真发生,否则确实难以知道。
当然,她说的话你需要往心里去,但是,对她的态度不可以变冷。如果正常的话,还应该变更热烈,这样,她便知道你是真的可以给她真实表达的自由。你有痛苦,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没必要刻意隐瞒,但是并不因此恨她,并不因此惩罚她,她懂得分辨的。既看得到你的痛苦,又看得到你的承担,还能看得到你的超越。
谈话者A:这要发生一次才知道嘛,不过这种事大约早晚会发生。
这样的事情,经过几次,就能建立对你的信心——【你能承受真实的她】的信心。她有这个信心,她便相信她是自在的。
谈话者A:但是若有一次没控制住……
她就处在自由未受威胁的自觉中啊,是的。
谈话者A:估计前功尽弃。
一次没控制住,就会有损害。但是她爱你的话,必定还会给你机会。
谈话者A:嗯,简直是修行。
记得吗?互相真爱,这是无敌的。这个限制实际上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不是别人强加的。只要你取消你的选择,你就可以不顾忌。那么实际上并不是别人威胁了你,是你自己约束了你自己。同样的还有法律,你接受了那个法律体系,所以你才受到那个限制;如果你视法律如无物,你就不受限制。领导不受逢迎就不让你升职,这个却不随你接受与否而改变,你不接受,你不逢迎他也不能升职。
一次整理:心软小机械 二次整理:花生和尚 三次整理:贝贝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