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伴侣
谈话者A:什么样的夫妻和情侣算的上灵魂伴侣啊,做的哪些方面?
这么说吧,一个特征足够判断了:每一次有分歧发生,都以完全的相互认同为最终解脱。这个体验就可以充分的让你感受到对方是灵魂伴侣。不是回避,不是一方压服另一方,也不是互相各退一步。而是真的看得到对方的心底,并且互相发现自己之前错的地方,然后都各自愿意改正。
谈话者B:那如果分歧发生是经过解释和分析才达到认同的呢?
经过解释和分析是必然的,但是仅仅解释和分析是不够的。必须有非常深刻的共鸣和强烈的信念,才可能真的达到那个结果。我不是说这是灵魂伴侣【唯一】的表现,我是说,有这个现象是一个【特征】。因为灵魂伴侣说透了,就是深刻的互相理解和认同,但是,除非是全知全能者,否则人是不可能一下到达这个境地的。的确有很多一见钟情或者热恋期的人,会感觉彼此之间互相非常合拍,他们会有【“灵魂伴侣”感】。但是迟早他们会发现分歧,而且是令人胆战心惊的分歧,重大的、连谈都不敢谈的分歧。
这种时候,就会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支撑灵魂伴侣感的,将不再是【我们之间一点分歧都没有】这样的感受,而是在经过真挚而艰苦的交流之后,互相之间都能心悦诚服的有所改变——一点也不觉得屈辱和痛苦,完全心甘情愿的改变——然后重回【我们之间一点分歧都没有】的状态。进入这个阶段,【灵魂伴侣感】的支撑物,就不是——或者至少不止是——【我们之间一点分歧也没有】,而是——至少更加是——【我们的确能非常完美的解决我们的分歧】。进入这个阶段之后,两人将不会再刻意的隐瞒分歧,反而会将分歧逐渐看做一种享受。因为每一次分歧,都会在事后被发现是一场动人心魄的彼此表白,是一场互相奉献的高度的谦逊和勇气的祭礼。两人会迫不及待的希望用这个方式不断的验证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可以消灭一切分歧,只要我们足够相爱。因为足够相爱,就愿意为对方改变一切!而足够被爱,也能感受到对方是何等的宽容!——ta对我的要求是如此的合理,ta的耐心是如此的坚韧。
接着会进入第三阶段。因为进入第二阶段之后,迟早两人会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结果——毫无分歧除了是孩子气的,而且从非常深刻的意义上说是【不健康的】。 1)因为之前那样的贪恋毫无分歧的状态,基本上两个人都必定犯下了【随声附和】的过错,只是在那个关头不肯承认罢了。不只是对对方不肯承认,而且是对自己都不肯承认。你如果去问其中任何一个人,你对对方的XXXXX观点是完全认同的吗?这个时候都会得到斩钉截铁的回答:是!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既然人类根本没有获得终极真理的能力,那么【完全认同】【任何】【人类持有的观点】都必定是【扯淡】,而不是一种真正的事实。而敢于斩钉截铁的那样回答,只能证明这时人已经脆弱到不敢承认事实。为什么说这个阶段一定已经犯下这个错误了呢?也恰恰是因为这时他们处在【斩钉截铁的说是】的状态。这句“是”【本身】就是【随声附和】。私下当着外人如此,当着自己敬重和在意万分的爱人,恐也难有第二种可能。这也可以理解,因为那个完美的状态实在令人着迷,太过美妙。那么在可说认同也可说不认同的微妙分界线上,又何必煞风景呢?贪婪使人软弱,软弱使得人的观点可以像面团一样靠着刻意模糊的理解概念而揉来揉去。第二阶段的末尾,两人的【完全认同】靠的是彼此不惜“柔软”,因为那状态实在太美好,基本上我不认为有任何人能逃过这一贪恋。所以第二阶段的末尾,除非有一方或者双方是连环杀手这样的存在,否则这个“随声附和”是无可避免的。
谈话者C:怎样避免这个时候的到来的贪恋呢?
因为问题的另一面——不贪恋它,或者甚至不贪恋到宁可随声附和到一定程度,这本身反而是一种【不健康】。这意味着在人性中有某种很强硬的扭曲——这种扭曲,也正是连环杀手的核心支撑。那并不是好事,所以,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甚至也用不着觉得愧疚纠结的“问题”。就像你没必要纠结你为什么不能飞一样。
2)两人自己在随声附和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微妙的疲劳感。因为随声附和不但是一种自然的基于贪婪的冲动,而且在这个阶段也渐渐似乎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两人会以不同的理由,重新回到第一阶段——小心翼翼,不敢说不。因为谁也不愿毁掉一个如此高度的【全无分歧】状态,这很累,让人充满挫折感。但是巧妙地是,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人们时常认为这种随声附和是“为爱奉献”。可惜,恐怕这个更像是“胃癌风险”。走到“这是为爱奉献”这一步,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结婚,因为这也是一个平衡。虽然它会把和谐程度锁死在一个中低水平的状态,但是它本身是平衡的。
循着【谁也不先开口打破完美状态】的这种做法,这种相处模式可以借助“分歧的保质期”而稳定。分歧是有保质期的,它可以随着注意力转移而被遗忘,可以随着时过境迁而显得不再重要,也可以随着彼此的成长自然消散。“现在我不说,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已经没有必要再说,一年之后,我发现其实根本不用说,而此时我何等庆幸当时没有说”。于是“沉默是金”、“难得糊涂”这种状态在很多人的现实标准里足以支持婚姻了。但是你会发现,到此止步的人,将不知不觉的不再提起“灵魂伴侣”这样的概念。因为迟早他们会不再自欺欺人——我们有分歧,而且分歧很多,多如牛毛,我们现在只是懒得多说罢了。
这不失为一种选择,至少,这不失为一条“出路”,除非你能走上第三阶段。就是在第二阶段,双方没有转向“随声附和”,不肯接受“随声附和”。于是仍然凭着卓越的勇气和对对方的信念,继续【探索】彼此的分歧。从心底里相信,【无论我们如何去冲击我们的分歧,我们都不会因此而分开】。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微妙不同,只在于一点,就是不再以分歧为敌,不再寻求【解决】作为唯一的最终结局。注意到我用词的变化了吗?【探索】和【冲击】,而不是【试图消灭】。
第三阶段的根本,在于仅仅【消除无谓的痛苦】。最初两人在第一阶段时的痛苦,是靠着【消除分歧】来做到的,那是早期,因此很容易调制出一种想法,认为分歧是痛苦的根源 消除分歧,就是消除痛苦的根本办法。因此第二阶段,两人才会向着分歧【宣战】。那种关系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在彼此争论,但事实上,两人的关系是【战友】,敌人是【分歧】本身。因此在第二阶段才会有越是战斗,越是亲密无间的效应。问题是,迟早他们会发现这有多么的不健康。【你喜欢古典音乐,我喜欢摇滚乐,难道我们之间必定至少有一人错了吗?】
第二阶段的一个结局,就如我们刚才说的,彼此“喜欢上”对方的爱好,并且不再坚持“我的是最好的”。加上引号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状态【几乎没有经过争论】,没有一个痛苦而坚决的对自己立场的充分阐述和辩护,也没有对对方观点的彻底检查和碰撞。“随声附和”者发现,与其艰苦的战斗,不如借着自己各自便兼任着敌方首脑的优势,直接宣布投降,然后大家可以开庆功宴了。
而第三阶段会是什么样呢?它同样是这样的结局:彼此“喜欢上”对方的爱好,并且不再坚持“我的是最好的”。而这个引号之所以加上,是因为那样的“喜欢上”更多是一种并不特别强烈的愉悦。我“喜欢上”的摇滚乐,实际上和我【喜欢】的古典音乐,并非同一级别的感情,但是,【我被你改变了】。我不再坚持我的是最好的,【不是因为】【我确信我的不是最好的】,而是因为我现在【相信】【存在比我喜欢的更好的其它可能】。它反而不是随声附和者所【宣称的】那种“完全无分歧”,而是经过艰苦的互相呈现和认知,经过艰苦的问难之后的,真实但是却缓慢的改变。
在说法上,这两种“彼此”“喜欢上”对方的爱好,并且不再坚持“我的是最好的”非常相似,但是实际上结果完全不同。因为后者仍然有强烈的【灵魂伴侣】的自觉,清晰的、美妙的、无法对前者言说、也很难再令前者相信的【灵魂伴侣】感。
第三阶段是永恒的,因为那样的进程都可以说是足以横跨人生的工程。我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大的分歧,但是有什么关系?那好像我们储备的美妙食材,随时随地,我们可以拿出来做一顿美餐。站在彼此立场上去探讨它,尽管探讨到最后我们的立场可能连千分之一都未必会动摇。但是【基于荣耀原则的】【讨论】,永远是愉快的体验。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急于消除能引发这种愉快的根基——我们的分歧?即使再原则性也罢,应对现实决策的对立,我们没有必要靠着消除我们的理念分歧来做,我们完全可以凭着互相之间存在的无限的让步空间而轻易的达成【现实妥协】。根本不涉及理念,我们可以达成一个使得事情可以操作的临时的方案,那是非常轻而易举的。
在第三阶段的情侣,将会处在这样一个微妙的自觉中: 1)他们知道彼此之间存在分歧,但是已经发现灵魂伴侣不在于存在分歧与否,而在于对待分歧的姿态。 2)他们对分歧最终会减小和消失,拥有毋庸置疑的信念,以至于有时候反而担心分歧消失得太快会很无趣。
以刚才的音乐例子为例,两人固然在探讨和接受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同时又在各自加深各自的研究和体悟变得比以前有更多的热爱的依据。从而分歧仍在,只是变得更深更精彩了。有人可能觉得音乐这样的例子太“业余爱好”,那么这种效应,也可以存在于民主和独裁这两种理念之间,可以存在于有神和无神两种信仰之间,这样足够深刻了吗?爱是这样的东西——没有任何分歧可以在爱的信条得到充分的尊奉的前提下,在逻辑上造成对爱情关系的原则性困难。无论那些分歧是如何的“深刻”,真正有爱,他们不会是“问题”,反而会是幸福之源。因为彼此各为一个崭新而且不断扩张的世界,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可能有无趣和厌倦的一天?我们是灵魂伴侣,爱当然永不止歇。我怎么可能不喜欢你?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基于上面的描述,我们会发现事实上问题只存在于每个阶段的末端。而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就是爱本身。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不知道应该勇敢的面对分歧和保持任何分歧也不会把我们分开的信念,而在于【缺少这样的勇气和信念】。你有各种害怕:【怕一旦对方的观点被证明,自己就变成了自己都不敢看的烂人形象】、【怕坚持立场,会得罪对方】、【怕不断的提出问题,会被抛弃】、【怕对方受不了】、【怕是自己多事】、【怕问题本来是可以自然解决的】、【怕破坏原有的美好感觉】。这说到底是什么呢?说到底,其实便是并不相信爱,不相信照着爱的信条去做,会有好结果。尽管没有照着爱的信条去做,你不断的收获坏结果,但是你仍然认为爱是一个愚蠢的主意。“‘恒久忍耐’,这怎么可能?”、“永远相信?永远期盼?”、“不求自己的好处?”、“永不止歇?!”没有这种坚信【照着爱的信条去做,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最好的结果】的【信念】。你便在关键处守不住荣耀原则,你便【不敢】,你便【怕】。那么不只是“灵魂伴侣”没有可能达成,而且除非你异常幸运,否则你的亲密关系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一个在你死亡之前没有亏到崩盘的亏损生意而已。我说完了,有问题可以问。
课后问题:这个是相互的吗?还是说一方也可以做到。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正常人心中天生有爱,基本上你对他好,他自然的有对你好的冲动。
谈话者A:还是建立在懂爱的基础上,而多数人都不懂爱和缺爱。
不的,不需要对方“懂”。这是一种就算他不懂,他也会有的【本能】。但是要真正的引发对方的这个本能,你仅凭着简单的“对他好”是不行的。你需要非常深的思考什么是爱,要去【爱】。
课后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三个阶段存在跳跃吗?越过第一阶段直接从第二阶级开始。
存在。每次转变都是一场危机,有非常明确的界限的。越来越郁闷,最后来一次总爆发这样的清晰界限。
课后问题:跳过前两个阶级直接达到第三阶段岂不是最好。直接永恒,还没有爆发。但要做到这点很难吧。
没可能的,至少你个人是需要经过这三阶段的。这三阶段至少对个人是必须经历的,要到达后一阶段,前一阶段不可避免。而对关系而言,这三阶段看起来似乎可以因为两人各自已经进入了自己个人的第三阶段而避免——也就是两人都很成熟。但是,实际上关系本身仍然要经过这三阶段的洗礼,只是在一个两人预先没有预料到的层面上。自以为自己经受过之前的三阶段洗礼,就认为自己可以在下一段关系中跳过前两阶段,这是一种【傲慢】。同时,希望跳过前两阶段,为了回避前两阶段的痛苦而抛弃两阶段的价值,这又是一种【怯懦】。仅仅因为你有这种【傲慢】和【怯懦】,你就会遭受更加可怕的折磨。因为傲慢,你加倍的看不到被隐藏的信号;因为怯懦,你加倍的试图回避承认问题。而你要经历的事件太多太多,这个是可以计算的,是时代特征。
课后问题:怎么计算?
基本上,一个自然经济时代的农民家庭,一生的事件是很少的,基本上只有几个很小的关口,生活基本是静态的。而近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们,开始面对新的问题——旅行,异地。现代人呢,旅行异地基本成了常规,时不时就可能被公派出长差或者要换城市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的存在状态有了更根本性的变化,从信息的角度来说,你可以说同时生活在若干个城市,来自那些环境的信息早已把你的生活多重化了。于是一个很基本的变化就是:你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事件】。如果你对待事情的方式存在系统性的问题,那么每个事件都可能变成一块足以撞碎你的石头。所以,在这个时代不要寄望于【侥幸】,因为事件实在太多,基本上你没可能几十年一直那么侥幸。下个月你就可能突然被迫要面对异地——公司高层决定搬迁,你打算怎么办?明天他身边出现了一个大美女在追他,他可不是一辈子就住在村子里不动窝,你打算怎么办?同样的,也不要指望你可以避开那三阶段。不论是从个人的历史来看,还是从某段关系的历史来看,只要持续时间够久,你就必定要经历那三阶段。因为无论是哪段历史,都是一条穿越北冰洋之旅,不管你的船现在有多大,你都一定会遇到更大的冰块。别以为你已经是一条很大的船了就以为世界上没有冰山可以撞沉你,泰坦尼克就是这么沉的:)那么你也享受不了这段旅程了啊。
一次整理:景年 二次整理:花生和尚 三次整理:小鬼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