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手后联系的问题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分手到底是个什么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因为某种原因找不到有效的共处方式,于是不得不结束共处的状态。这里有个关键词:有效。什么叫有效?就是【至少有一方有双方都满意的收益】。一段关系,要想维持,【最低的限度】是【至少一方】有【双方】都满意的收益。注意这句话,这句话非常的关键。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是认为一段关系要维持,需要【双方都有自己满意的收益】,这话是【错的】。后一种“双方各自满意”的标准,不是适用于相爱关系的。【相爱关系】的【相爱】,正是体现在双向的、“可能我没有收益,但是我能够满意于你有收益”的态度中。因此,相爱的两个人会分手,必然是因为两个人都到了这样的境地——他们对对方获得的收益之少感到不能承受的内疚。注意,相爱关系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状态不可能单独达到,要达到总会是俩人同时达到。如果仅仅只有一人达不到——比如你对我的收益自己觉得很满意,我对你获得的收益自己觉得不满意,这个时候并不会因为爱而分手,而只是会走向一个新的平衡点。两人的关系状态会改变,会削峰填谷。最后要崩断,一定是最后到了两个人都无法为对方的收益感到满意,于是双方都感到了无法承受的内疚,这样才会真正的分手。
在到达这一点之前,也会有所谓的分手状态,即自己对自己获得的收益不满意而提出的分手。这种分手,是一种【非爱的分手】。那个不是【有爱而爱断裂了】的【相爱的分手】,而是【爱被证伪】,先悄无声息的变为了【无爱的互利关系】,然后【无爱的互利关系】因为【自利的不满足】而崩断。表面上看起来和前一种分手一样,但是【事实上死去的是一个“早已脑死亡的植物人”】。看得懂这两者的差别吗?
不管是有爱还是无爱的分手,都是因为有效性已经消失。我们先说【无爱的分手】。恕我直言,你就不该分。无爱的分手是一种【无意义的失败】,明白吗?无爱,你需要的是检讨自身,回头去爱。爱并不意味着你要千依百顺,并不意味着你要承受什么巨大的损失。那些无爱分手的人,之所以分手,是因为他们认定了接着“爱”自己“亏不起”,把爱和损失硬联接起来了。这是一种误解。“他找我要XXX,声称我不给他就是不爱他,所以我要是要爱我就要给XXX,那么我就不爱了,所以我就分手了”。这整个念头都是错的。错在哪?错在“我要是爱我就要满足他的愿望”。你完全可以【既不就范,又爱】。你不要就这样退席,你要找到这个【既不就范、又不伤情、仍然是爱】的办法,你【必须如此】。因为你分了手,下一段关系一样要回到这个点上来,这是一种无意义的失败法。每个人都有这个时刻,觉得自己吃亏了,自己吃不起更多的亏了,然后要逃走。这段情绪低落的时段,全都被这个人拿来【积攒逃走的勇气】,而不是【思考解决的办法】了。一天到晚在脑袋里猛转的,无非是我有多吃亏,我还剩多少东西,这个速度继续吃亏下去我要完蛋,我一定要结束这个状况。到这里都没错。错在当事人把“结束”无意间混淆为“【尽快】结束”了。因为他痛苦,于是他无意间把重点放在【尽快】上了。什么最快?咔嚓斩断最快。至少他是这么觉得的。你要的是【最终解决】,【不是】【尽快解决】。【无爱的分手】,全都是【尽快解决】。对于这种分手,我们无需给出什么“联系政策”,直接了当的一点意见,就是【别分】。这个点你就不该分。
注意,这个“不分”不表示要完全同等的维持和之前一样的亲密关系,这个关系肯定是要做很大改变的。目前双方都在痛苦——有爱的关系不存在所谓的“单方的痛苦”——所以这个关系方式肯定是要做改变的。这个改变本身也会很痛苦,你要接受这个痛苦,继续前进。前进到什么时候为止?前进到【爱的分手】为止。就是满足了刚才说的爱的分手的条件——不是自己对自己的收益不满意所以要分,而是彼此都对【对方】在关系中的收益之少、损失之大感到内疚。不是玩悲情,不是假高尚表演给人看,而是实实在在的双方都冷静的认识到,继续亲密关系,其实双方都在消耗。那么大量的消耗所换来的对方的收益,其实完全可以换个别的非亲密方式的形式继续为对方提供;现在有某种客观条件不满足,实实在在的有块大石头放在那儿,无可否认,无可回避;关系更有效的方式,就是非亲密关系的方式,于是分手。这种分手有痛苦,那么就消化它;现在消化不了,慢慢消化。这其实是很显然的顺理成章的策略。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应该刻意避免联系”的策略流行着呢?首先,有很多人是因为一种潜意识的愤怒,在用这个手段【报复】。他们不但自己这样对自己的旧侣实施报复,而且还建议别人用这个方式去报复自己旧侣的影子——别人的旧侣。无爱的人太多,于是这个声音很大。第二,很多人的爱其实都是贪利罢了。之前的一切阶段都可以用利他的快感下支撑。但是一旦真的把距离拉开,就会觉得“这样联系好辛苦,已经分开了,不值得”。“不值得”的念头会在这个新的阶段再次冒出来。人在跟前,连分手的折磨都可以甘愿承受,分了手,【人不在跟前了】,那么分手之后保持联系的折磨就很不值了。看到了吗?这样的人其实是胆怯。为了安慰自己,回避因为自己胆怯而来的自我鄙视,他们也会尽量的制造同类,去建议“最好刻意回避联系”。这两类人有特别的动机去主张这个观点,说服别人采用这个策略对他们很重要。这就导致这种策略声音很大,从而导致独立思考不足的人被带着走。一旦被带着走了,为了害怕自己的决策是错的,也会跟着喊。
事实上因为爱而选择了分手的人,为什么不要联系?那个问题摆在那,我们暂时不能以亲密关系为形式在一起,那么我们就以非亲密关系为形式的在一起好了。保持非亲密关系接着想办法和努力。如果没得努力,那么就等待这个障碍看它会不会因为某种天意自行消亡。在此之前扩大自己的心胸,让自己能满足于非亲密关系。为什么要“刻意避免联系”?这是无必要,也不应该的。是的,它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是一种礼物。你能接受它,你会发现你的心变得更柔软和坚韧,你对所有人的态度都会变得更加温和淡定,你会发现你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拒绝它,拼着命的回避它,你就一直会是一个阴沉着脸一触即跳的小孩子,别人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总是阴冷、浮躁、尖酸刻薄,听到的总是抱怨、辱骂和嘲讽。前一种痛苦接纳的越多,你会发现你的心胸越是宽广,你根本不用做什么,也不用牺牲什么,其他的人都觉得温暖,会发现你是个能住人的大帐篷。所以,总的策略是,【绝对不需要】【刻意】回避。
但是这不是故事的全部。故事的另一部分,是某些时候,联系的条件无法满足,于是【沉默就是最好的联系】。这是指什么呢?指的是【你只要说话,就会被对方扭曲为一种表态】。不管你说什么内容,不管你是和颜悦色还是疾言厉色,不管你是谈工作还是谈哲学,只要你开口,对方就会自行展开种种联想和猜测,会脑补种种有情有义或者无情无义。你说“今天天气不错啊”,他想“哎呀呀她还是舍不得我的”;你说“我同学升职了”,他想“完了她变心了”;其实就是你沉默,他都会想“她这是因为我XXXX,所以在故意气我”。这种时候,你要【沉默】,因为你只能沉默了。直到他改掉这个习惯为止——这只能看天意——否则你只能沉默。
问:为何不能给他信任 相信他足够强大和平静呢?
如果你相信他没有那样,你就应该说话啊。问题是他有没有那样,一望可知。你也不要自欺欺人。我完全同意你应该不断的尝试,看看他是不是处在这种只要说话就要失控的脑补的状态。但是每次尝试,发现仍然如此的时候,你有【必要】【技术性的】【停止对他的不良刺激】。他会忍不住的对你不停的说话,跟你说很多一看就知道是对妄想出来的问题的解释,觉得你肯定是因为嫌弃他没钱啊,或者被别的男人迷住了啊,或者你爹对他是偏见啊,或者猛烈的跟你谈“我们是上天注定的”啊,等等等等,各种自说自话的大发作。这种时候,你就只能沉默。你会有各种冲动要去解释不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你不要这样想不要那样想,你会有的。但是你接着发现你说的话都被他拿去脑补成了另一个版本,一种认定你是口是心非的版本,一种甚至是故意反过来理解的版本。你就【必须沉默】了。
这个沉默期,确实需要战术性的【刻意回避对话】。但是我的看法是应该保持观察。他会有一系列的钟摆式的变化,最后会慢慢平静下来定格,看他定在哪格上。定在一个好的点上,你可以再试一次;要是定在一个坏的点上,那你可能只好永远沉默下去了。但是那是一种无可奈何,不是一种“刻意回避”,明白吗?不是你不想联系,而是无论你说什么,对他都会被翻译为一个会让他恶毒大发作的信息。尽管【沉默本身也会被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同一信息】——不然对方也不会叫做“银子弹”了 :D ——但是沉默很显然至少是一个更低成本的选择。说不说话、说什么话,结果都一样糟,那么费力把事情搞坏,当然不如不费力把事情搞坏啊。至少省力啊。永久沉默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说完了。
整理:哪吒 编辑:哪吒 审核: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