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原则
主讲: 【突然冷场是如何造成的?】英文有个术语,叫做drop the ball。就是比赛中掉球了,于是链式互动就断裂了。对话就是链式互动,I talk.You talk.Somebody talk.……I talk.你大叫一声“我来接”,然后没接住,球掉地上了。结果就是【线程中断】,也就是【冷场】。
谈话者A: 那是不是可以选择不接或者偷偷练习接的技巧。
主讲: 可以啊。你没发现吗,你如果在群体对话中保持沉默,那么不会造成冷场,除非有人把球传到你这。
谈话者E: 经常觉得融不进一个人群,这算什么?
谈话者D: 私以为互动是关键。
谈话者B: 人以群分,这个人群不适合你,就这样。
谈话者E: 总感觉被无视,其实,跟中间很多人很熟。单独一起,可以很多话聊。
谈话者B: 影响力中心往往只有一个。
主讲: 你融不进一个人群,有很多原因,但是那是另一个题目啦。
主讲: 谈话者A呢? 。。。。。。
主讲: 喏,看到吧,掉球了。你知道什么叫【要约责任】吗?你这个状态,就是属于常常违约。违约多了,你就失去对话信用了。对此有所认识的人,就会下意识地避免把球传给你。甚至你要球,对方都会想回避传给你,因为传到你手上容易掉球。
谈话者A: 那我应该找一个传得很烂的喽……
主讲: 不行的,你自己也受不了这种人。
主讲: 开线程,就是“要约”,“要球”,就是“要约”。你举手要球,人家传给你,结果你连接的动作都没,下次你就没信用了。事实上,对方不会特别介意你说错话,对方介意的是对你的信任被辜负。如果是诚实的错误,那么这不是问题。球传给你了,你努力带球了,哪怕跌倒了也无所谓,糟糕的是你请求的东西你不要。
谈话者B:(此处为一个图片) 谈话者A,你擅长开玩笑么?
谈话者A: Nope。
主讲: 其实会不会开玩笑无所谓,但是你要记住一个基本朴素的道理:你自己要的东西,你得真的要,不能做一个【不要自己要求的东西的人】。You have to want what you are asking for.对话有责任的,你必须要学会承担这些责任,否则对话无法继续。 现在的问题是:【对话的责任】是什么?或者我们更宽泛地说:【互动的责任】是什么?
谈话者B: 【答为所问】?
谈话者A: 提出问题和观点?真诚?
主讲: 【互动的责任】这个问题,大家说说看看自己觉得有哪些吧?
谈话者B: 【有问有答】。
谈话者F: 将对方的话听完并做出相应的回复。
谈话者G: 不要随便打断。
主讲: 然后呢?
谈话者H: 你们说的答案是【动】,但是忽略了【互】。
主讲: 注意,我说的是【互动】,这不只是【对话】。这把打球,做爱,打斗……全都算在内了。寻找共性吧,请寻找共性。
谈话者F: 创造对话继续的条件?
谈话者B: 反馈、回应。合理的反馈、正确的回应。
谈话者A: 嗯,我认识一个人,特能说,有时候课间教室里呆着的人都会听他说。我在想他是不是不需要互动。
谈话者B: 任何小的反馈都是他的动力,笑声,眼神,点头。
谈话者F: 嗯,lone,有人听就是反馈啊。
谈话者H: 接住对方扔过来的球,再抛过去。这个是最基本的模式了吧。
主讲: 但是这些不是【责任】。
谈话者D: 给回答就是反馈啊。
谈话者B: 要有互动,必须有回应啊。
主讲: 那么我很开心地说“你好”,你说“去死”,你也反馈了。
谈话者B: 反馈、回应。合理的反馈、正确的回应。
主讲: 为什么我会认为你没尽到互动的责任?
谈话者B: 因为“我”觉得那有违“合适、正确”。那不是正常人交流的方法。我和我兄弟交流,“你好,去死”很正常,但我不会用在一般朋友上。
主讲: 那么我对你必须回答你喜欢的话吗?
谈话者A: 不是,有距离差异,因人而异。
谈话者D: 适宜,感觉这个很重要。不然就会冷场,每个人对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反应会不同。
主讲: 什么是适宜的标准?
谈话者B: 搞笑的人总是能成为影响力中心。
谈话者B: 幽默是扩展“正确合适的互动渠道”的最好方法。
主讲: 什么是适宜的标准?
谈话者D: 适宜没有固定的标准可言吧,要看双方怎么想了。
主讲: 什么是【适宜】的标准?
谈话者A: 我觉得【适宜】因环境而异的。向环境妥协就是做“适宜”的事。
谈话者D: 你觉得适宜,但我觉得你说这话说得会让人不舒服,那我觉得不适宜讲。
主讲: 但是有共性,我们要的是共性。
谈话者D: 求同存异。
谈话者H: 真诚的,不敷衍的。
主讲: 那么医生应不应该对病人隐瞒癌症?
谈话者K: 就是别让对方生气。
主讲: 这很可能让对方特别生气啊。
谈话者D: 场景换了,医生的话应该说。
谈话者B: 求同存异,就是别让对方生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主讲: 那么医生为什么该说?我刚才论证了这一点:冷场是因为没有尽到互动的责任。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互动的责任】?
谈话者A: 互动的责任:了解对方,促进和谐?
谈话者B: 这是迎合态的。
谈话者A: 一般先试探性交往,然后对待不同人都不同套路,我宿舍的是这样的。
主讲: “一般先试探性交往,然后对待不同人都不同套路”,你们觉得呢?
谈话者J: 我觉得是要明白谈话的主题。
谈话者C: 这不是看人下菜么?
谈话者D: 不是看人下菜,而是说看情况啊,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说影响食欲的东西。
谈话者I: 我觉得根据人,有些人能看出来这个人的脾气性格,就不需要试探性交往。
谈话者B: 如果有成功的经验(成为影响力中心之类),或者社交没什么障碍,那就不需要“试探”。
主讲: 共性,同志们!共性!
谈话者F: 好吧。什么是共性?
主讲: 打球的责任是什么?然后做爱的责任是什么?然后战斗的责任是什么?寻找共性啊!不要老纠缠在对话上,这些活动的责任你们可以分别去举,然后寻找这些责任的共性。
谈话者C: 合作然后达到某个目的?
谈话者H: 真诚,不敷衍的回应。
主讲: 我想我已经说明了研究方法了。下面是我循着这个方法得到的看法,你们可以循着这个方法再去发展。责任就是一种对应着代价的应然,它的合法句式是“应该如何如何”。
谈话者B: 为什么有责任?因为有义务。
谈话者A: 那就是要么找到有共性的群体,要么发展共性。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谈话者D: 也可以跟不同的人讲。
主讲: 所以互动的共性,它一定是一个我应该如何如何。互动的责任是:我应该荣耀对方的期望,Honor your desire.
谈话者B: 队友传球给你,即使接不住,你也必须高高跃起,有一个接球的动作。那下次他就会调整他的力度,好让你接住。
主讲: 注意,我没说【满足对方的期望】。
谈话者B: 如果你连基本的表示都没有,手都不伸,他必然觉得你意识跟不上,下次你就是最后一个他传球的选择。
主讲: 谈话者B的表述实际上是我的表述的实践。
谈话者A: 那就是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回应。
主讲: 你们多想想我说的【荣耀对方的期望】是什么意思吧。
谈话者B: 他传球给你,不止希望你接住,更希望你能进球,或者扯开空挡回传。
主讲: 不对,不是这样。【敬谢不敏】,也属于【荣耀对方的期望】。Respectly refuse,也是荣耀了你的期望,尽管我完全没有满足你的期待。不是吗?但是你会认同这是良性互动。
谈话者A: 那就是使对方感到重要和被尊重了。
谈话者C: 是的,拒绝和接受都可以但是不能rude。
谈话者J: 互动有多大的信任呢?篮球里面如果有队友产生不信任,不是很糟糕么。
主讲: 甚至,我可以对你说“我并不信任你”,你仍然评价我的表达是良性的。我甚至可以向你宣战,而你感到的是无奈而不是愤怒。今夜子时,大雁塔,一决生死,敬候大驾。
“闻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极尽奶态,不胜心向往之。今夜子正,当踏月来取,君素雅达,必不致令我徒劳往返也。”楚留香的字条。意思是你有好东西,我想来拿,但是对方仍然会评价这是良性互动。发现了吗? 只要你完全理解了这个原则,你可以做个被敌人爱的坏人也无所谓。你要挖他的心,他也不恨你。【荣耀对方的期待】,多想想这是什么意思。 我来翻译一下吧:按照一个体面的人的标准去对待对方,相信对方是公正的,强壮的,仁慈的,聪明的。
谈话者B: 信任。
主讲: 那不只是信任而已。
谈话者C: 尊重
主讲: 是按照那个版本的去对待对方。
谈话者A: 人人平等。
主讲: 不。并非人人平等。而是甚至把对方视作比自己更完美的人,或者更干脆地说,将对方视作完美的人来对待。你对我的要求,必定是合理的,只是我能力有限未必能做到。
谈话者B: 这是完全的迎合么?
主讲: 我对你的冒犯,你虽有所责怪,但我如果诚意道歉,你必定能理解我的诚意,也必定能宽容。我如对你有所隐瞒,你必定能够觉察,所以我完全不抱此侥幸。我如有苦衷,你若了解,必定原谅,你必定愿意在意我的福祉,你必定善良。
主讲: 无论你是否客观上的确达到,我愿意按照这样来对待你,并且愿意承受误判的损失。如此,你就算想杀了对方,对方也会感到这个互动是良性的。“很遗憾,为了我的生存,我不得不谋求夺取你的性命,请原谅”。
谈话者B: 像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存在说的话。
主讲: 对方是被荣耀的。对方如果对你的要求是可耻的,那么你可以回绝,带着他终究会抛弃这种可耻的信念回绝。“你不会这么弱”,你实际上是这个意思。
如果对方和你互动,那么只要你的回应都能遵从【荣耀对方的期待】的原则,对方终究会正面评价这段互动关系。
谈话者B: 说实话,很难。举个栗子,我现在对互动都是冷处理,只对我有兴趣的人付出热情。
主讲: 当然难啊,因为你自己会害怕受伤嘛。“只对我有兴趣的人付出热情”,这没违背荣耀原则,因为一个强大的人能理解你并不会对所有人都有兴趣,也会接受你对他没兴趣的可能性。他不会因此感到受冒犯。
谈话者B: 有点像之前我对人说的话。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即使他背叛你,你也不会愤怒的那个人。
主讲: 如果别人对自己没兴趣,就感到受冒犯,这是脆弱的人啊。Treat you as equal.这是平等。Treat you as superior.这是荣耀。
谈话者B: 前提是你把所有人都想成是强大的人。
主讲: 对方感受到你的这个姿态,对方就会感到受到了荣耀,对方必定报以善意。人类有成神的愿望,这是人无法摆脱的宿命愿望。
谈话者B: 当然,不排除有个别人无法理解这种。或者说,很多人无法理解,没这种深度。
主讲: 这个策略,事实上就是利用了人类的这个神性追求。
谈话者C: 前提是对方对你没成见……
主讲: 对方对你有成见也无所谓。
谈话者C: 他会不相信你的姿态啊。
主讲: 你当作对方对你没成见来对他,那么你就相信他终会相信,你就相信他终会体察。
谈话者B: 每一段互动都用群主的原则来处理,那是神……那必须付出极大,极大,极大的勇气。
谈话者C: 没必要每段互动吧……只有觉得需要是良性的互动。
主讲: “每一段互动都用群主的原则来处理,那是神……”老纸只管锯箭杆,你要答案,这个就是答案。挖箭头那是内科的事,刚才那个,是我从一切互动责任中得出的共性原则。你们可以去考虑更多的互动,可以把那个考察范围无限地扩大。
谈话者B: 需要时间体察这个制度……
主讲: 去考虑修正这个结论,我给出的是我自己目前的结论。在我目力所及之内,尚无反例。但是我很欢迎反例,你的姿态是:我作为凡人,多少会怀疑,但是为了和你一起,我可以放下这些怀疑。错了的话,算我自己的错误。 同时,相信对方能体谅你的怀疑,这本身也是荣耀原则的一部分。 相信对方能体谅你对自我安全的关注,这也是荣耀原则的一部分。 相信对方能体谅你对自我利益的关注,这也是荣耀原则的一部分。
谈话者B: 前提是互动双方人格健全吧……
主讲: 强大的人完全可以接受“你不方便”这样的理由而放弃自己的要求。
谈话者B: 我觉得你会说,相信对方人格是健全的……
主讲: 用不着。
谈话者A: 从“荣耀原则”抽象出去,回归“自信、自强……”等初中品德课内容。
谈话者B: 自信是社交的第一原则。
主讲: 如果【你】掉了球,你可别怪我掉头而去。你对我同样也必须遵循荣耀原则。
谈话者B: 如果对方不遵循呢?
主讲: 我刚才说的只是【我】如何不掉球,那么就是对方掉了球啊。
谈话者B: 如果对方遵循了,但我还是觉得他不遵循呢?
主讲: 如果是在群体互动之中,谁掉了球,谁就会出局啊。那么你要判断那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遵循荣耀原则,你可以询问对方是否无意,并且要求排除你的合理疑点。因为一个强大的人必定不介意这样做,他不会有意辜负你,他也不会介意你有合理的怀疑。
谈话者B: 用这个办法社交,多半被弄死。
主讲: 不会的。
谈话者C: 为啥会被弄死啊?
谈话者B: 大概是我没法把身边的所有人都想成强大的吧。
主讲: 在这个原则里做得不如你的人,会自然以你为中心重新抱团。你不是想成为注意力中心和影响力中心吗?这就是最直的道路,因为他会感受到你的强大啊。能遵循荣耀原则,这本身就是强大的证明。他自己知道不如你,他会相信你超过相信他自己。 你成为注意力中心,你并不一定要说话啊。 你成为影响力中心,你也未必一定要影响。 何况我刚才说了:假如你想要的话,事实上,有荣誉的圈子,必定是多中心的。
谈话者B: 或者说是没有中心的。
谈话者C: 对啊,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原则,那可以同样的强大。
主讲: 由荣耀原则维持的圈子,必定多中心。
谈话者A: 多中心?
谈话者B: 这个圈子是其他圈子的中心……
主讲: 只有身在圈内又没有遵循荣耀原则的外围者,才会变成围绕者,并且他们围绕的是整个团体。 他们不得不更信服这个圈子的判断。 不得不更受这个圈子的态度的影响。 不得不关注这个圈子的一切。 这个圈子说话,怎么会冷场?
谈话者C: 但是也有没遵循这个原则的圈子吧?那样的圈子有中心么?每个圈子都有中心么?
主讲: 你去考察任何一个社交生态,你都会发现作为中心的那些有荣耀原则存在。包括黑社会、坠机的遇难者人群、政党、爱好者协会,这是组织生态的必然形态。
谈话者A: 我相信没有中心的不是圈子。
主讲: 不一定啊,可以是多中心的啊。但是一旦那个中心违背了荣耀原则,它就被除名了。在中国,这被称为得道多助,被称作大义名分;在日本被称作义理;在西欧被称作honor。
谈话者A: 即使文化背景不同?
主讲: 是。只要一个组织依赖第三者判断,那么它必定生成自己的荣耀原则。
谈话者B: 没有中心的圈子,是一个点。点比圈强大。
主讲: 这个甚至并不一定指人类的组织,还可以指生物组织,可以指一切组织。说实话,这不是心理学,也不是社会心理学,这是数学。
谈话者B: 圈子里的中心,是个点。把这个点扩大,你能看到它本身也是个圈子,只不过他没有中心,因为他全是中心。
谈话者D: 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点。
主讲: 是的。你给定几个前提假设,然后进行运算,你最后就一定得到这么个结果。这个组织的成员可以是人类,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任何有意识的存在,最后一定会形成那样的结构。
谈话者C: 什么叫依赖第三者判断?
主讲: 就是当组织内部发生了矛盾,将既不能由主动方,也不能由被动方,而只能由第三方加以裁判。一个组织,必须有内部协调机制。而这个机制,只能由荣耀圈子去实施,否则就不成其为组织了。
谈话者L: 我觉得实施起来不靠谱。
主讲: 实施不了,是你自己脆弱。那么对方也的确没必要给你荣耀,不是吗?
谈话者L: 而且美化他人会让自身矮化,更加打击自信 建立联系更难,是吧 ?
主讲: 不会导致自己矮化。实际上,你担心这点,已经证明了你的脆弱。你只是在生活中没有接触过这种人罢了。中国人的圈子是个低荣誉的生态圈,本来可以达到。这就体现出我说的【学者的权力】。作为一个学者,你可以定义完美,你的这个定义,是所有人都无法达致,还是事实上所有人已经接近,这体现出学者的性向。
你有没有发现,基督教的观念并不苛求人,上天堂的人很多,绝非有史以来就那么寥寥无几几人上天堂。但是我们中国的观念中,成仙的人屈指可数,可以从盘古开天地起一个个数清楚。不过这个问题离题了。
这个线程到此为止吧。
一次整理:佚名 二次整理:哪吒 三次整理:小鬼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