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是真爱吗?”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什么样的爱算真爱?这个问题被问得很多很多,可以说总是有人在问这个鉴定标准。这里我们回答下这个问题吧:什么样的爱,算真爱?
这答案很简单:基于服从的志愿的、以服从为形式的行为,就是爱的行为。这个行为,可以被认为是爱的实体;这个行为正在进行中,当下就是真爱。这表面上看是废话,但是却有很要紧的点在里面。
第一个点:是不是真爱,不是一个【总评价】。经常有人这么做,就是说一个长长的故事,然后问:他对我是真爱吗?那就是试图给这个人做的所有行为全部下一个总体的结论。这如同我拿起一把含金的沙子,问你这个算不算真金。其中有的行为,是心怀着爱对爱的正确实践;其中也有某些行为,与爱没有关系。问这整个故事是否说明他对你是不是真爱,是【没有意义的】,是一个不合文法的问法。有的事情是爱的行为,有些事情和爱无关,有些事情是反爱的——这才是真正的常态。几乎每一对恋人在事实层面上都其实是这样的。
这是其一。
其二, 从时间上讲,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也随时间不同而未必性质是始终如一的。一个小时前他对你可能谈的上爱,上上个小时,未必。现在这个时刻,或者又回到爱的轨道上了。爱的状态,并不是一盏白炽灯,啪嗒一下打开了,那么直到关掉之前就一直那么亮。爱的状态是忽明忽暗,忽亮忽灭的——这才是常态。你很难去下一个总体的结论去说这是不是真爱。
以爱的标准来衡量,爱情合理的面貌应该是我刚才说的那样的——不是一个稳定的、均一的、无变化的状态,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不是真爱”这个问题,去掉了稳定、均一、无变化、单一事件这个前提,实际上没法问也没法答了。合法的问法只有“XXX行为是否符合爱的原则”。就事论事,考虑到全部的前提、动机、思维逻辑和执行结果 ,去考虑整个过程是不是符合爱的逻辑 ,这个是有答案的。【但是】,这个答案不能作为【这个行为是不是意味着真爱】的依据。准确的说,只能这么说——“这是爱的行为,那么说这个人没爱是不公平的”。不管他出于什么样的用心和动机,他做到了有所奉献而并不求自己的好处,你说他无爱是不公平的。
看懂了这个定性了吗?在这个前提下,你“没有理由怀疑他有真爱”,但是要到“确信他是真爱”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还要求那个行为是出于爱的动机,要求能确定这一点。
问题是,记得吗?人不能绝对的确定自己的动机。即使是当事人向你表白——我做这件事是因为爱你——直白就这么说了,并且他自己也是诚心诚意这么认为的,也【不代表】那就肯定是他做这件事的【真正动机】。 【人可能有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所以即使是当事人也不能随便确认自己对对方的就是真爱。我这么说,也包括我自己——我也不敢宣称我对我现在所爱的人就一定是真爱。也许我其实是贪恋她的美貌,或者贪恋她的依赖,或者贪恋和她一起的这种感觉。我不能随便否决这些可能性。我知道我有强烈的动机想她好,而且这个感觉不是假的,不是装出来的;我的行为也可以说从一般标准去看,是符合爱的逻辑的——但是我也不能说我这肯定是真爱。
微妙的是——【恰恰是这个态度,本身肯定应该是真爱的一部分】。我说的“我爱你”,是指【我不能相信我不爱你】,是指【我不怀疑我爱你】,而不是【宣布】【我对你的必定是真爱】。人类只能到那里止步,再往前迈,宣布自己的肯定是真爱,这个态度一下就很糟了。你体会下这个味道就会突然感觉变味了。对应的,你也很难询问“这算不算真爱”这样的问题——这问题有点不公平,因为它的答案选项只有两个:不是 和 不知道。
但是除了明确不是爱的那一些,剩下的部分却不能简单的肯定就是真爱。这个只能换个问法,就是“有爱”吗?你抓起一把沙,你可以问里面“有黄金”吗?你也可以拈出一粒来问这一粒是不是金子。我们一看,黄都不黄,我们可以说不是;黄的、闪亮的,我们可以回答“可能是”。但是到底是不是,那得化验——这个更精细的检验我们现在做不了,这个只有神能做。
这是对“这是不是真爱”这个问题的系统性回答。
整理:诺 编辑:晓游 审核:剑寒秋水 二次整理: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