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不能成为关系支柱
信任不能成为关系支柱,其实很显然。因为信任非常脆弱。一张照片,一段录音,一点误会,就可能造成信任崩溃。而这只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更本质:主动选择以信任做关系基础的人,对待信任问题有偏执倾向。她对于“必须要信任”的坚持越强烈,就越是强调【绝对诚实】。而【绝对诚实】甚至比【诚实】更脆弱。我举个例子——这是一个经典的博取信任的常规措施:报告行踪。不断的报,一直很准确,结果是对方越来越肯定“信任感”,同时也越来越对未来的信任感有更大的期待。然后,【有一次报错了】。我们为了说明问题,给这个“有一次报错”加上一条道德两难:说实话,就能让朋友丢掉性命。让它变成一个不能解释的误报。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对方之前的期待越大,把握越强,在此时就越放不下。越会有恐怖的联想,越受折磨。几十年都兢兢业业的报过来了,为什么这一次不老实? 为什么? 为什么还躲躲闪闪?为什么解释不通?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这桥段眼熟不?
信任越是完美无缺,越是脆弱。并且,越是完美无缺的信用记录,越是能构建出对信任的偏执狂热。有个记录完美的伴侣,这人多半就嘲笑过那些记录不佳的人们——“我老公老实得很”,这话各种无法忍住啊。这话说出了口,对信任的偏执就搭上了自己的信用。加上了自己的信用这枚沉重的砝码,它就变成了一种狂热了。不但要查岗,还要查电话,查短信,查qq,查银行交易。在任何一方面出现一个:——这笔钱怎么花的?——我忘了。“我忘了”、“可能是”、“我没那个意思”,都会变成“托词”。
谈话者A:……这就没有个人空间了吧。感觉这不叫信任,反而是“不信任”。如果信任,哪里需要时时查呢?
因为她的确是没法确信对方是不是托词啊。人有多疑的天性:人们不自觉的认为【没有相信该相信的】不如【相信了不该相信的】危险,于是宁可信其有,至少保留对“可能有”的“合理”预防。问题是,如果你自己不接受任何被欺骗的可能性的话,将逐渐把问题推向一个不可操作的境地。
谈话者A:信任不是应该在“可能有”的时候去相信“他没有”么?
是的。在这里我们把概念区分开:我们把这叫做【信仰】。信任是靠信用支撑的,是要随时验证的。【信任】从根上说是个【授信问题】。信仰则不凭证据而立,可以无视自己内心的犹豫。
谈话者A:信任就是“不接受任何被欺骗的可能性”?靠的是“他以前从来没骗过我”?
你要注意语境。我明白你说的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假设要把这个“信任”替换成一个更精确的词,那么在此处应该替换成【信用】,而不是【信仰】。
我刚才推演的,是这个策略的发展路径。你要这个信用体系能承受你对对方授信到“托付终身”的程度,你势必对这个体系的强壮性有近乎偏执的要求。除非你对自己看得很便宜,否则你无法放下这种执着的。而你越是执着,你就越是在伤害这个体系有效性,增加脆弱性,也就是你的执着本身就会伤害你所执着的东西。你在用火做冰棒。而要是你甚而用了“他这人什么别的好处都没有,就是一个老实”来作为你选择的唯一支撑。那么这个结局几乎是注定的,这就是一段受了诅咒的关系。
而这个策略又是怎么诞生的呢?无非是一开始坚信“信任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基础”,然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最后心灰意懒,找了一个“老实人”settle down.
这是一种充满了悲剧性的思维方式:关系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老实”不正确,而是对方“不够老实”。改正的方式就是找个“更老实”的。最后就找了一个“什么好处都没有,就是一个老实”的。而这一切,只需要你坚信不移的坚持“信任是关系必不可缺的基础”。你坚持这点,最后因为疑心病而崩溃的机会就很大。你只能看你有多幸运罢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你要坚持“被骗了也心甘情愿”,你自然有【足够的】信任。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第十一节:永远忍耐,永远相信,永远期盼。
谈话者A:被骗了也心甘情愿,不是“信仰”了么?
是的。
那么,如果你做不到被骗了也心甘情愿,又不能用信任作为关系支柱,你要怎么办?你可以用比信任更结实的材料来做。比如,在法律上具有强制效力的契约:譬如婚前协议,甚至包养协议;比如直接现金交易——我先收钱,再交货,先给我两千万,然后我们再谈恋爱。这要比所谓的信任牢固得多。我们如果换一个视角,也可以视作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授信方式——提供抵押品。抵押品,要比“良好交易记录”更能有效降低风险。
谈话者A:就跟贷款似的。
是的,原理相同。但是你能看到:那不是爱。
谈话者A:显然不是。
还有另一个选择,就是爱。我爱你,死在你手里无怨无悔。因此你不必提供任何抵押,你就是信用无穷大。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笨策略,这个策略极其强力。
谈话者A:那要是爱上一个骗子……
站在“骗子”的角度上讲,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这么爱你,你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你信;第二,你不信。如果你真的信,那么骗她岂不是很荒谬的选择吗?伤害她岂不是很奇怪吗?【那是你的】。你会放火烧自己的房子吗?会没事射杀自己的马好吃肉吗?即使你不爱她,你也必然珍惜啊。
谈话者A:都不爱,珍惜什么?
你的房子很破,你住的很不爽,你会烧掉它吗?那是【你的东西】啊。你就是不爱,你也会珍惜嘛。这跟爱不爱有什么关系?
谈话者A:爱你的人,就是“你的东西”?
是的。爱你的人,就是你的。任何一个对你绝不加害的人,只会帮助你的人,对你都是一种【资源】不是吗?譬如你是独生子,确信父母全心【真爱】自己的话,会不会想着去骗父母一大笔钱?那钱本来就是你的。你年纪越大,心智越成熟,你就会越发觉:伤害真爱自己的人是很愚蠢的,蠢不可及。实际上,会主动谋算伤害爱自己的人的人,他们的问题是【不相信真爱】,所以,这实际上就是我说的第二种情况:你不信。不信的话,你会利用对方“难得的愚蠢”。因为你自然会觉得这是暂时的,我只有这个机会利用她。所以我要尽快,我要“抓住机会”。但是:如果她是【真爱】,那么这人将会在一次次伤害和掠夺之后很快发现他的“真爱不存在论”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他会发现:她不是蠢,她不是不知道真相,她的确是在恒久忍耐,她是【勇敢】,她不是【软弱】。她是【真爱】。当然,你也总是可以选择不要做这种坚持。这取决于你。
一次整理:萨颀 二次整理:花生和尚 三次整理:炉子 四次整理:哪吒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